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歷史考古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Archaeology 
開課學期
100-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系  
授課教師
陳伯楨 
課號
Anth2050 
課程識別碼
105 417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水源人105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01hisarch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北美洲的考古學界中對於歷史考古學的定義,通常限定在地理大發現以後歐洲人種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史。這種方向的研究,固然有其值得批評的問題存在,但回顧臺灣的歷史發展,某種程度上也是歷經十七世紀以後荷蘭、西班牙、日本及中國等勢力的外來殖民。在這樣的理解下,臺灣與美洲、非洲及東南亞地區在歷史進程上又有許多共通性,因而在此一時期考古學的研究上便有值得參考借鏡的地方。過去臺灣考古學在處理歷史時期時候的理論及方法主要是延用於史前考古學,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往往忽略歴史材料的處理及與其他學科對話的空間。事實上,臺灣歷史時期的考古,不管在田野技術(尤其是層位及定年)、理論及方法論都應與史前考古學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課程目標
本課程為一學期三學分的課程,除了對大學部學生引介北美洲的歷史考古學思想、理論及方法外,也著重於臺灣材料的介紹,特別是臺灣特有的碑刻、口傳歷史、文獻記載、地圖及影像等記錄,以期啟發學生對於臺灣歷史時期考古學的興趣。 
課程要求
本課程以大學部二年級以上學生為主要授課對象,修習本課的同學必須確實閱讀每週指定書目,並參與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方式包括自由提問、分組討論、辯論及抽問等方式,因此同學務必在課前將指定書目讀完。

有任何問題,可e-mail至 pochan@ntu.edu.tw (請勿寄至ptt信箱或facebook)。

繳交作業及詢問問題時,請於標題及文內附上”真實姓名”,否則一律不予接受或回覆。

請假請於該週第一小時前以e-mail、簡訊、電話等方式請假,未請假且無特殊理由點名未到者以曠課論,一學期內累積三次曠課,依校規以不及格論。

評分標準
作業一份 15%
課堂表現 30%
研究計劃(約2-3頁,需附初步參考及閱讀資料) 10%
期末口頭報告(每人約15分鐘) 10%
期末書面報告(約15-20頁) 35%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2週
9/19  課程介紹/What is historical archaeology? 
第3週
9/26  Historical cultures, societies and historical sites/Time and Space 
第4週
10/03  Portable artifacts and documents (交作業1 list) 
第5週
10/10  國慶日(放假) 
第6週
10/17  Gravestones,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第7週
10/24  Maps, photos, ethnography and oral history (交作業1分析)
 
第8週
10/31  Historical archaeology and identity (I): Ethnicity 
第9週
11/07  Historical archaeology and identity (II): Gender 
第10週
11/14  Historical archaeology and identity (III): Class (交期末研究計劃)
 
第11週
11/21  Historical archaeology and colonization
 
第12週
11/28  Cultural contact i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第13週
12/05  Consumption/Foodways in historical archaeology/The past in the present
 
第14週
12/12  口頭報告 
第15週
12/19  口頭報告 
第16週
12/26  口頭報告 
第17週
1/02  口頭報告